那你们的南日鲍销量一定很好吧?你们占了天下独一无二的鲍鱼,还怕卖不出去不能换粮食?”
李主任一听,脸上的苦笑皱子就更深了,腾一下就站了起来:
“林同志,走,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南日鲍鱼干。”
林三七跟着李主任往旁边另外一个仓库走去。
刚打开门,林三七就看到仓库里面全部都是上下叠放起来的平底圆形竹簸箕,里面放着一只只已经晒干好的鲍鱼,呈再出金黄色泽。
林三七闻了一下:“呀,好香呀,哇,这么多鲍鱼干。”
李主任听了有点得意:
“那是,我们南日鲍之所以有名,就是因为我们的鲍鱼无论是颜色、气味、味道、形状都是一流的,瞧瞧,多粉嫩,非常诱人,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。只有低档次的垃圾鲍鱼闻起来才是一股子海腥味。”
(林三七心想,你个坏老头最好说的是“鲍鱼”,否则这话都过不了审……)
腹诽后林三七拿过一个鲍鱼干在手上,然后有点惊讶:
“哇,怎么个头这么大?比我的手还大,李主任,这算是两头鲍了吧?”
李主任点点头,连连夸奖:
“林同志不亏是首都出来的,有眼光,这个的确是两头鲍,就这一个鲍鱼差不多是300克。”
“咦,两头鲍不就是半斤嘛,应该是250克才对呀。”
“林同志你有所不知,我们传统的鲍鱼秤重是按司马斤来算的,一斤约等于605克,以前有句行话叫千金难买两头鲍,说的就是这种。
你别看两头鲍现在只有这么大了,这是因为鲜鲍在晒制过程中要损失的90重量,所以反推一下,新鲜带壳鲍鱼从海里捞出来的时候,重量大概有3000克,也就是现在的6市斤。”
林三七更惊了:“哇,一个鲍鱼6斤重,那不是得这么大了,比盘子还大呀。”
李主任呵呵一笑:
“这还仅仅是两头鲍,还有一种更罕见的单头鲍,捞出来的时候跟脸盆似的大小。闹,林同志你看看,就这样的,够大吧?这个以前都是当作贡品献给皇上的。”
林三七接过单头鲍,心里想的是都是这么大??!!拿到2023年可以卖多少钱啊??!!
“乖乖,李主任,你们有这么多极品鲍鱼干了,那肯定很多人抢着买吧?”
林三七又不傻,这位合作社主任这么热情拍他的马屁,还拉着他到仓库来看鲍鱼干,好几个仓库堆得跟小山似的,明显就是滞销了。
第152章 一斤米换两头鲍
毛想想好了,如果林三七没兴趣,也不打算多逗留,肯定就是付钱拿药材走人一气呵成,谁有闲心去参观鲍鱼仓库?
但林三七知道这个时代规矩多,麻烦多,所以他要收购这些鲍鱼干绝对不能先开口。
万一被当地人怀疑,扭送派出所,自己可是一个经不起细查的人。
所以要引导,让对方自己先开口。
李主任目的不纯,林三七目的同样也不纯,老狐狸对上了小狐狸而己。
于是林三七是有意无意把话题围着鲍鱼在转,甚至故意拿话塞李主任的心。
果然,李主任一听别说苦笑了,他就快要哭了:
“哎哟喂,林同志,你们首都人哪里知道我们海岛人的苦啊。
你看到的这些鲍鱼干,在清朝时的确是当贡品的,那些官宦人家喜欢得很呐,当年根本就不愁销量。后来大清亡了,那些军阀资本家还在,销量也没问题。
可是,可是……”
李主任刚要发牢骚,突然想到了什么,马上不敢说下去了。
其实林三七怎么会不懂呢,后来解放了,官老爷、资本家、大小军阀没了,而这批人恰恰原来就是南日鲍的最大消费者。
现在消费者都没了,除了少数老字号,全国大小饭店基本都关门了,那鲍鱼干卖给谁去?
李主任看左右无人,这才叹着气继续诉苦道:
“现在咱们的鲍鱼呀,主要就是供销社在少量收购,可是林同志你也知道,这几年咱们国家天灾不断,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,谁还有钱吃鲍鱼呀。”
林三七这就有点奇怪了:
“不对吧,我早几天在厦门吃的佛跳墙,一盅就要收我20元,超贵的,伱们这些鲍鱼应该卖高价才对呀。”
李主任轻轻摇头:
“佛跳墙是我们胡建省的名菜了吧?可是能做佛跳墙的饭店现在全省只剩下3家,一天也卖不出几份,你说这鲍鱼消量能有多少噢。”
鲍鱼消不出去,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消费地区的限制。
在国内,鲍鱼主要消费地是沿海省,比如东广、胡建,北方和内陆地区受限于交通运输和经济条件,是没有吃鲍鱼的传统。
就比如前面所说的佛跳墙就是在南方几个省份才流行。
鲍鱼消费还有一个主要消费地区那就是韩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