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嬴政:秦念,说下去。】
以异族为商品?
嬴政隐约触摸到了什么,但不是很确定。
他会将攻打下来的地方都视为秦地,在这些地方生存的人则会被他视为秦民。
这也是秦国数百年间不断吞并异族土地、融合异族人口的方式。
但这种融合需要时间,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。
嬴政最缺乏的就是时间。
【秦念:异族掳掠华夏人口之后,会将其视作奴隶,如商品一般买卖。价格不如牛羊,待遇不如猪狗。】
【秦念:按照儒家的道理,异族待华夏不如猪狗,华夏却得以德服人。】
【秦念:于是夷狄之害数千年不绝。这么软柿子的国家,谁来了不得捏一下?】
各朝无数黎民百姓被秦念挑起怒火!
被掳掠的往往都是平民。
凭什么异族待他们如猪狗,儒家却要求他们以德服人?
【李世民:朕知你极厌儒家,但儒家尊崇周礼,周朝确实以周礼变诸夷为夏。为何周礼可行,而儒礼却不可行?】
看到李世民的问题,秦念点了点头。
这是问到点子上了,符合二凤的机智人设。
秦念对周礼的恶感略低于儒家。
周礼在那个小部落林立的时代,是华夏同化周边部落的绝佳手段。
【秦念:按照周礼,覆灭异族之后,俘虏的异族算作百姓还是算作奴隶?】
【李世民:……奴隶。】
虽然儒家经典没有对此作出直接说明。
但李世民知道秦念这么问,答案就必然是奴隶。
他也很快就从《周礼·秋官·司隶》中找出明证:“掌帅四翟之隶,使之皆服其邦之服,执其邦之兵。”
其中的“四翟之隶”,就是“蛮隶、闽隶、夷隶、貉隶”,都是指周王朝对外征战时获得的战俘。
【秦念:没错。按照周礼的“伐其国,俘其民”,因战败被俘及被迫归降的异族,哪怕是平民也会被视为俘虏,归纳为奴隶。】
董仲舒目光呆滞。
周礼竟是将战败的异族、以及战败后归降的异族全部视为奴隶?
儒家既然崇周礼,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么重要的历史?
因为春秋笔法。
不利于儒家的不记载。
董仲舒:“……”
他原以为剔除崇古,剩下的就是精华。
然而崇古的侧面居然还有春秋笔法隐去的史实,这也会造成儒学的谬误!
【秦念:周礼的要求是“德以柔中国,刑以威四夷”。】
【秦念:到了儒家,就不知道发的什么癫,变成“柔远人,则四方归之”。】
第56章
各朝儒生想要反驳, 却无法反驳。
“德以柔中国,刑以威四夷”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, 记载了周天子的姻亲臣属、阳樊大夫苍葛所言。
这是周礼对异族的态度。
“柔远人,则四方归之”,出自《中庸》,是孔子之孙子思子对儒家治国之术的总结。
这是儒家秉持的对待异族的方式。
【李世民:原来如此。】
李世民曾经只当儒家崇周礼,儒礼皆继承自周礼。
却没想到儒家的隐史自孔子而起,而孔子为了推行儒家的“仁”,会刻意隐去周礼中的“不仁”。
“德以柔中国,刑以威四夷”虽然也记载于典籍之中,但隐去异族俘虏皆奴隶之后, 这段话就会被误解。
让后人误以为“刑威”只针对尚未归附的异族, 等到异族臣服后就应以柔怀之。
李世民就是这样被误导。
好一个春秋笔法。
【秦念:周礼能以刑威将吞并的异族版图彻底纳入华夏, 变当地的夷狄为华夏子民。】
【秦念:而儒家的“柔远人”,却使得华夏向外实质扩张的速度锐减,翻开史书满眼都是“攻占”“反叛”“攻占”“反叛”。】
以大唐的极盛,本该让华夏文明迎来大扩张时刻。
然而“天可汗”的荣耀随着唐太宗的离世, 异族再度成为华夏大患。
开元盛世更是如同幻梦, 梦醒之后一片狼藉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