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9章(2 / 2)

说:“咱们阿桃要想好好学针线,必得找个师父,专心专意地教她个一年半载的。”

有道理。

冯氏点点头,“那麻烦嫂子了。”

“不麻烦,我去问问就回来。”

周大娘从冯氏他们提的果子里拿出来两根油果子,就出门去了。

闲来无事,冯氏拿起笸箩里的小衣裳,想添两针,想着自己也不怎么样的针线活,遂作了罢。

坐在门口发呆,原本她对齐五郎就颇为满意,今日听了周恒一言,对齐五郎更加满意,也有信心他能考中举人,也能考中京城里的那个什么。

齐五郎优秀,她家阿桃也不能拉垮,必须得贤良淑德,针线活必须得拿得出手。

冯氏越想越激动,恨不得亲自过去问问隔壁家娘子,庵堂的师父什么来头,她家小娘子学得怎么样?

她坐在门口等了一会儿,周恒那边的细帖就写好了。

苏青山叫她:“莲娘,来,一起听恒哥儿读读。”

冯氏过去坐到苏青山旁边,听周恒给他们读一遍写好的细帖,看看还有有没有什么要增减的地方。

周恒一贯细心周到,苏青山要求写的都写上了,听了一遍下来,发现很好,没有什么要增减之处。

“恒哥儿做事一贯周全。”苏青山忍不住夸了一句。

周恒笑,把帖子卷了起来。

这边几人又说了一会子话,苏青山告辞要走。

冯氏拉了拉他的衣袖,把周大娘给苏桃的打算说了出来。

小娘子成亲后,正常情况下得会些针线。苏青山,周恒两人听了也是支持的。

时间也不早了,快到午膳的时间,周恒出去找到小翠,给了她一贯钱,让她去街上的食肆叫上一桌家常的席面,又转回来陪着苏青山闲聊。

苏青山读书不多,但是这几年他跟着柳掌柜跑了许多次河间府,路上的所见所闻有一箩筐那么多。

而周恒最远也就去过他们府城,对于外面不甚了解,也就从书上知道些。

他听苏青山讲外面的事儿,也听的津津有味,偶尔还能说几句自己的见解。

总之两个相谈,各自收益都颇多。

这边又等了一会儿,周大娘笑嘻嘻的回来了。

冯氏见到迎来上去,周大娘拉着她坐到门口的小圆墩儿上。

“嫂子,打听的怎么样?”

周大娘开心的不行:“打听清楚了,感觉还挺靠谱的。”

冯氏一动不动地望着她,等着她说。

周大娘:“那庵堂叫紫云庵,城东门一进来往北没多远,一个独院小庵堂。

针线好的师父是从京都大户人家回来的。说是小时候被爹娘卖到大户人家做工,分到了做针线的地方,跟着个妈妈学,人聪慧,学了一手好针线手艺。

手艺好,慢慢的就成了针线房的管事妈妈。

一辈子没有成亲,就琢磨针线上的那些事儿了。这不年纪大了,主家开恩消了她的奴籍,她就回了咱们临阳原籍。

不愿意给家中兄弟侄儿添负担,捐了许多香油钱给紫云庵,准备在紫云庵养老。”

冯氏点点头,然后呢。

周大娘咽了咽口水,接着说:“有人打听到那妈妈的来历,纷纷送自己小娘子去找她学手艺,也不要多少束脩,就是得听庵中师太的安排做些活计。”

冯氏还是点头,心道,庵堂中能有什么活计,最多不过做些洒扫的活。

他们是去学针线的,不是去清修的,总得给时间学习吧。

趁着这个空档,冯氏把周大娘的茶碗给她端了过来,周大娘喝了一大口。

“就是隔壁娘子说,那师父她不是什么人都收,说要看眼缘。”

冯氏叹气,看眼缘,怎么样才算合眼缘?

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要求最是难达到。

怪不得那说书的总是说,那些有本事的大家,总是有些莫名其妙的怪癖。

那这是不是说,那师父是有真本事的?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