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王抱着软乎乎的孩子,听着孩子这番幼稚的言语,眼中再次溢起了笑意。
这场旱灾刚好在春耕后出现,他这些日子情绪压力极大,一睁眼就盼着各地传来下雨的消息。
但这孩子竟也一心牵挂着国事,想来心头的压力并不比他小。
他半夜秉烛查看大臣们的抗旱提议时,常会听见小小的世民在睡梦中,带着哭腔喊着诸如“下雨了,百姓们不会再受饿了”的梦话
秦国各处河道遍布,有了这龙骨踏车,就能赶在秋收前再把庄稼灌溉个透,至少还能增收一成半五黑说了,少府能造出这车,世民功不可没啊。
想到这里,秦王的眉眼愈发柔和下来,轻轻抚着孩子柔软的头发,
“罢了,就允你这般耍赖吧~!”
李世民睁着澄澈乌黑的眼睛仰头看他,
“啊?谁耍赖了!”
秦王用一种十分满意的目光,欣赏着自己的得意之作,
“你说要在我面前当一辈子幼稚孩童,不是耍赖是什么?不过,寡人允了。”
李世民见父亲今日难得心情颇好,急忙提出一个建议:
这场旱情必会导致粮食减产,如果朝廷还按先前的税赋征收,将会有大批百姓面临青黄不接,只剩这点粮食恐怕根本就熬不到明年的秋收,到时,秦国将损失大量的劳动力。
而朝廷在敖仓各地设下的粮仓,已经储备了足够全国吃上好几年的巨额粮食,不如今年先为百姓减税,再开设常平仓设置赈灾制度。
秦王收起笑容,目光深深看着他,
“你想减税,赈灾?今年朝廷能收到的税赋,本就要减少大半,如今秦赵两军仍在平阳激战,你可曾想过,接下来要从敖仓挪出多少备用粮,才够填上这场战事的消耗?”
李世民不想看到那么百姓活活饿死,这场旱灾提前得猝不及防,哪怕它按史书的记载发生在明年,情况都会比现在好得多——
因为郑国渠会在明年完工,有了这么一条宽广大渠的灌溉,至少,关中数千里的土地绝不会被旱情影响。
可现在还没有郑国渠,就算朝廷已经想尽办法带着百姓抗旱寻水,那些靠着人力一桶桶、一盆盆端去灌溉的干涸土地,依然无法滋养出饱满的丰收果实。
秦国百姓这一趟面临的大旱危机,远比史书上要严重得多!
他拉着父亲的衣袖据理力争,
“阿父,打仗消耗的军粮,远比百姓务农消耗得多,朝廷现在可以先召回将士,把粮食节省下来为百姓减免今年的税收,等到明年风调雨顺了再攻赵也不迟”
秦王冷冷抽回衣袖,
“战端一起,贸然撤军必会打击士气,更会让六国察觉到秦国的捉襟见肘,进而再次联军攻秦。伐赵一事有国尉筹谋,你无需干涉。”
他伸出手指轻轻划过孩子不甘的面容,
“寡人虽然听了你几个施小惠于民的建议,但你不要忘了,你是秦国的太子。奉行商君之法的秦国,从来不是乐善好施的大善人。”
李世民鼓起小脸拍开他的手,
“阿父既然提到了商君之法,为何又刻意忽略李悝在魏国施行的平籴之法?商君本就师从李悝,秦国为何又不能效仿当年的魏国,设置常平仓赈灾?李悝深知民力才是一国强盛的根基,阿父难道就不知道这个道理吗?
你看看,大秦五口之家,每年至少能耕作百亩之田,可以为朝廷贡献一两百石的税赋,每饿死五千人,朝廷每年就会损失二十万石的税赋,阿父真的细细算过这笔账吗?”
秦王本想斥责他放肆,但看着孩子在眼眶打转的泪水,还是忍了回去,细细给他讲道理,
“我大秦数番遭受列国联军攻伐,各处粮仓乃是为战事而备,绝不能挪作他用。你心善,看不得庶民活活被饿死,寡人又何尝想损失这么多劳力?可大秦如今的情况,并无行善之力”
李世民伸出小手捂住父亲的嘴,含泪倔强道,
“不!孩儿相信,如果秦国肯在灾年帮助百姓渡过难关,那么,朝廷就不必再担心那些偏远的山地无人耕种,因为,一定会有千千万万的六国之民想尽办法来到秦国阿父,变则通,通则达,达则兼济天下啊!”
秦王伸手挪开孩子的小手,取帕为他拭泪,
“你认为,庶民根本不在意谁是他们的王,谁能让他们活命,谁能让他们多吃一口饭,他们就认谁当王,就会跑来为谁耕地?”
李世民重重点头,
“不然呢?活都快活不下去了,谁还在意他们的王姓嬴还是姓赵?”
他抱着秦王的手臂恳求,
“阿父,就免一些今年的税赋,让他们先活下来吧。如果你还愿意下诏建立常平仓赈灾制度,我敢保证,很快就会有无数六国百姓前来耕地弥补朝廷的损失,求求你了阿父!”
他知道,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四年,就建立了这套平籴利民制度,所以才敢在现在就提出这个建议。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