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时,侍卫在书房门口禀报,“陛下,两位相国和萧尚书求见!”
“请他们进来!”
听到户部尚书萧华也来了,李邺隐隐猜到了他们的来意。
不多时,韦见素和张立两位相国走进来,后面跟着户部尚书萧华,三人一起行礼,“参见陛下!”
“三位爱卿请坐!”
李邺笑眯眯请他们坐下,又让茶童上茶
韦见素笑道:“殿下应该知道我们为何而来吧!”
李邺笑道:“朕知道你们肯定不是为了南诏之事而来。”
三人哈哈大笑,“陛下猜得真准!”
韦见素搓搓手道:“攻打南诏,朝廷贡献也很大,陛下可不能吃独食哦!”
李邺指指三人笑道:“朕就知道,你们这帮老财不会忘记了,鸽信上确实有记录。”
“多少?”三人异口同声。
四人对望一眼,一起仰头大笑,四人的表现确实有点滑稽。
李邺取出鸽信递给了韦见素,韦见素展开,顿时惊叹,“黄金七十万两,怎么会?”
“应该都是砂金,朕早就听说泸水及其支流盛产砂金,那边还有白银和铜,所以还有白银三百万两,铜锭一千万斤,确实很富庶,如何?按照老规矩分帐!”
老规矩就是金银对半分,一半进内库,一半进左藏库,然后铜铁归朝廷,其他珍宝归内库。
韦见素捋须欣然道:“就按照规矩吧!咱们一言为定。”
第1344章 童奴事件
萧华先告辞走了,但韦见素和张立留了下来,南诏王已经北上来长安谢罪,他们需要了解天子对南诏的态度。
韦见素道:“陛下,如今南诏已是案板上鱼肉,陛下考虑怎么处置呢?”
李邺笑了笑道:“朕想听听两位相国的意见?”
韦见素微微笑道:“诸葛亮在北伐前南征蛮夷,还是以安抚为住,但现在又不是三国时代了,渡泸水南下也不算什么禁忌,南诏也是以农耕为主,并非踪迹不定的游牧胡人,比较容易管理,所以灭了南诏,建立州县也不是不可以,但是呢!留下一个无害的南诏替我们管理各民族,微臣觉得也是一个良策,关键是要平衡得失!”
“依张相国之见呢?”李邺又问张立。
张立躬身道:“微臣认为,韦尚书意见中的无害南诏极为关键,南诏汉人不多,几乎都是夷人蛮族,有的汉化好一点,基本上和汉人无异了,但有的还处于荒蛮时代,如果朝廷直接设州县,其实并不好管,卑职还是赞成河西的都督州模式,少数民族自治,但朝廷在关键城池驻军,整体属于朝廷。”
李邺点点头,“两位说得很对,和朕的想法基本上一致,朕提出四点意见,然后政事堂按照朕的四点意见进行讨论,拿出一个方案来!”
“陛下请说!”
李邺缓缓道:“第一,原则上南诏王国可以保留,但不能有军队,军队只能是朝廷驻军;第二,恢复天宝九年以前的边界,朝廷设立姚州和昆州,任命刺史官员,管理汉人聚居区;第三,南诏继承人在登位之前,必须在长安生活;第四,朝廷可以不在南诏自治地区征税,但南诏一切矿藏归朝廷所有,包括盐井在内,南诏的盐价也要跟巴蜀统一。”
李邺提出的四条方案完全符合了唐朝利益,尤其不准存在军队这一条,实际上就排除了南诏重新崛起的可能,南诏最后成为了一个代理人,替唐朝管理南诏地区。
韦见素和张立告退了,李邺负手站在沙盘前久久不语,南诏问题是任何一個唐朝统治者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,它实际上是唐蕃争斗的外延,入侵西川一直是吐蕃窥视大唐的一条线,除了陇右、河西、安西之外,西川就是吐蕃东侵的第四个点,而控制南诏就是吐蕃入侵西川的一部分。
但吐蕃对西川和南诏的投入远远不如陇右地区,这次丢掉了南诏,又在剑川损失了五万生力大军,至少十几年内,吐蕃不敢再染指西川了。
不过李邺的目光并不仅仅是南诏,他的目光还投向了更遥远的南方。
在中南半岛的腹地,那里有一片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平原,土地肥沃,水热丰富,那片广袤的土地可以养活上亿人口。
从南诏向南推进,有山脉和原始森林阻挡,显然不太现实,李邺目光又投向交州,交州是红河三角洲,是一处肥沃的冲积扇平原,同样水热充足,但面积稍微小了一点。
但最大的好处,它是唐朝的领土,可以以它为根基,在出海口的下龙湾建立一支庞大的水军基地。
沿着海岸线向南走,很快就到了湄公河三角洲,从这里一路向西北,都是一望无尽的平原,水热充足,可以一年出产三季水稻。
李邺怎么可能不动心?
但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大业,至少要花二十年的时间,大唐才能彻底吞并这片富饶肥沃的土地。
李邺取出一支红旗,插在交州土地上
这时,韦皋在门口禀报,“陛下,内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