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邺自然是送去泉州试种。
「这是一种早稻,如果能引种成功,那么我们就有了一年种植两季的水稻。」
韦清月没有太激动,他迟疑一下道:「卑职听说南洋有些地方水稻一年能种三季,有商人买种子回岭南种植,但都没有成功,这种南方的双季稻对水热要求很高。」
李邺当然也知道,占城稻在北宋成功,并不是因为他一年两季,但是它的适应力强大,适应了福建那边的气候和土壤。
「我明白你的担心,但这种双季稻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产、早熟、耐旱,适应力非常强,生长周期短,亩产超过五百斤,取代目前南方的晚稻,那就一年能产两季,必然会对我们的粮食产生深远影响。」
韦清月眼睛一亮,现在江南实行冬小麦加上晚稻,小麦一亩两百斤,晚稻也不过四百斤,一年收成六百斤,如果新稻试种成功,那么一年每亩地的收成就有近千斤,在粮食方面确实是一个产量的飞跃,对整个大唐都会产生深远影响。
韦清月毫不犹豫道:「卑职愿去泉州培育新稻种。」
李邺点点头,「我把农学放在泉州,你出任泉州农政兼农学学正,全面负责培育新稻种和其他农产品,可能要辛苦你,你要
赶春耕,希望你尽快出发,你的家人我会派专人送去泉州。」
「卑职愿为殿下分忧!」
李邺随即让一名吏部司的官员把韦清月领去就职,然后派人护卫他这两天就出发赶去泉州。
===
【今天只有两章,见谅!】
免费阅读
第1113章 布置任务
房间里还剩下魏金城和王展,李邺笑着对王展道:「历朝历代的君王,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我这样重视造船、重视航海,海外有太多的利益,有太多无人居住的土地。这就是我把你找来长安的原因。」
王展笑道:「其实现在大唐的航海能力已经非常不错,据说海船去了波斯,大食商人都愿意乘坐大唐的海船来大唐广州,可惜都是民间海船,殿下完全可以发展官方商队。」
李邺淡淡道:「现在远洋航行有两大弱点,一个是动力问题,太依赖风力,所有海船都在等待信风,想开辟新的航线,做不到,去新的海域,做不到,也不敢去,第二个问题船只还是偏小,现在普遍都是万石海船或者五千石海船,但我希望将来有五万石海船,甚至十万石海船,王使君,这就是对你的期待。」
王展沉默片刻道:「卑职这次带到长安一只木箱,是我父亲和祖父留下造船图纸,其中就有五万石的海船,还有八万石海船的设想,但没有付诸实现。」
李邺眼睛一亮,连忙问道:「五万石海船可以实际造出来吗?」
李邺之前的荆州船队有一艘五万石的船只,但那艘船只能在长江或者近海航行,不能远航,坚固程度比海船差远了,遇到巨浪肯定会翻沉,所以它又被水军称为空心大萝卜,连李邺都嫌弃它,只坐过一次,便再也没有乘坐第二次,听说现在已经被拆掉了。
真正的五万石海船可了不得,它不是单纯地把万石海船放大五倍,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变,技术难度极高。
王展点点头,「我父亲在开元二十年曾经获准建造,可没有现成的龙骨,等了五年,龙骨终于有了,但朝廷财政紧张,又把这个项目取消了,但看过图纸的工匠们都说肯定能成功。」
「有密封舱吗?」李邺笑问道。
「当然有,现在万石大船都有,没有水密舱,太危险了。」
密封舱是南北朝时候,南朝的造船技术突破,叫做八艚舰,把船只底部分隔成八个独立的船舱,彼此隔离密封,一个船舱被水淹了,不影响其他船舱,船只还可以继续航行。
魏金城想了想道:「其实也简单,桨轴肯定是在吃水线上方,不管用什么材料都能堵住孔道,但就怕水浪拍打,冲击力会把堵物冲开,我们可以在孔道部位做成双层船壁,这样可以抵挡住水浪拍打,同时软木堵孔道,效果会更好,里面再做一个水槽,即使涌入少许海水,也会顺着水槽流走。」
把水车轮桨装到海船上,并不是奇思妙想,宋元时期就大量出现了,使海船有了另一个动力,有海风时用风帆,无风或者逆风时用轮桨。
王展愣了一下,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,沉思片刻,他点点头,「应该可以,但卑职要好好琢磨琢磨!」
魏金城默默点头,他当然知道,从九品官升为六品官,俸禄也拿到和侍郎一样,当然不是让自己来教书那么简单。
王展点点头,李邺又笑道:「如果把车船技术放在你的五万石海船上,行得通吗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