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红楼之挽天倾 第768节(2 / 3)

场有识之士都要说一声才具堪备,可为能吏。

甚至赵默、杜季同等人嘴上不承认,心头也默然了贾珩的才干,甚至齐党中人还想借贾珩这把刀杀人。

只是在彼等眼中,越是能吏,越是可恶,谄媚君王,败坏朝纲……况满朝文武,就你一人是忠臣,直臣,贤臣?就显着你能耐?

权力就像蛋糕,你多分一块儿,我就少分一块儿。

贾珩放下手中茶盅,轻声道:“现在情势还不太乐观,还需一些人手,物料,一切只是尽人事,听天命。”

林如海道:“子玉只管放手施为。”

贾珩转换了话题,问道:“姑父在这儿整顿盐务,可有进展?”

提及此事,林如海面上凝重了许多,慨叹道:“千头万绪,一筹莫展,自去岁到现在,盐商、盐运司、扬州府衙、南京户部聚讼纷纭,未有定论。”

贾珩沉吟片刻,问道:“齐阁老不是也到了江南?”

盐务上的事儿比河道还要棘手,因为牵涉到南京的一些致仕官员,甚至还有宫里,可以说,就是杨国昌亲自南下都不一定搞定,齐昆南下多半也难以打开局面。

林如海点了点头,说道:“齐大人现在在金陵,与南京户部协商,要拿回南京户部的盐引发放、核销之权给盐院,为着此事,已多有争执。”

贾珩道:“今年北方诸省普遍受灾,田粮之税又多作蠲免,北面还要用兵,盐税这边儿还是要好生整饬一番,充盈国家财用,不碍社稷大计。”

中原之乱的财政支出是宰了卫郑两藩这两头肥猪填平的,但杀猪过年所获浮财只能解燃眉之急,不能细水长流。

内务府的内帑在他的帮助下,陆续宰了三河帮与齐王、忠顺王两头肥猪,颇为充裕,甚至统筹了一部分银子供养京营兵马。

但户部的财政其实已经难以为继,这不是一个正常朝廷的财政收支。

杨国昌其实还是办了事的,在其人执掌户部期间,北方诸省因旱情拖欠粮税,皆有不同程度的蠲免,在客观上缓解了矛盾,又与崇平帝默契地压制南方士人,相当于官僚集团因地域利益分化,这也是比之平行时空的明末能撑到现在的原因。

嗯,现在还不到给杨国昌盖棺定论的时候。

林如海忧心忡忡道:“国家财用困窘,先前听齐阁老提及过,大体还是开源节流四字,两淮盐税能每年多收二百万两,才是长久之策。”

两淮盐税只是大汉几处盐场的大头,还有长芦等其他盐场,甚至云南也有井盐,比如雍正年间的李卫,就是尤擅捕盗、巡盐,先为云南盐驿道,后为布政使,然后到浙江巡抚,后来一直做到直隶总督。

贾珩默然片刻,忽而开口道:“如果仍无进展,等河务事罢,圣上许是会派我南下扬州,整饬盐务。”

“子玉,你要来扬州?”林如海心头微惊,有些难以言说。

“是啊,那时候估计就是腥风血雨了。”贾珩目光微凝,面色幽冷几分。

忽而想起先前的扬州知府袁继冲,回头可让锦衣府查查,总觉得此人不是什么善类。

林如海沉吟片刻,目光期待地看向贾珩,道:“子玉能来扬州,想来应能重定经纬,扫除积弊。”

不管是他,还是齐昆,面对利益纠葛重重的盐务都有力不从心之感,也就眼前的少年能做这件事儿。

贾珩叹道:“先等河务事毕,班师回京,京营这次抗洪事了,也当回京了。”

京营兵马长期在外,天子虽然不猜忌,但时间长了也让上下不安,而且军卒思归之心炽烈,长久不归,必然生怨。

两人说完公事,开始议起家事,林如海关切问道:“玉儿这些年在荣国府,可还好?”

贾珩轻声道:“林妹妹还好,以往身子骨儿有些弱,现在倒是好了许多。”

林如海笑了笑说道:“先前听玉儿在书信中提及过,她让子玉没少费心思,还请了宫里御医调养。”

这位林盐院倒也没有多想,因为贾珩一来已有家室,二来心底隐隐猜测这多半是冲着自己的面子。

因为道理很简单,到了贾珩这个地位,已经不能简单视为寻常少年,而应以贾族族长,宰枢之臣而论,一举一动都暗藏深意。

嗯……

贾珩轻声道:“林妹妹自来体弱,又只身在京,思亲心切而积郁,需得好好调养身子,姑父也要保重身子,先前贼人下毒暗害一事,我已着锦衣府暗中查访,等有了消息,就跟姑父言明。”

林如海点了点头,心道,关照黛玉果然是一多半因着自己。

贾珩道:“还有一桩事儿,需要和姑父言明。”

林如海闻言,诧异了下,静待贾珩所言。

贾珩沉吟了下,说道:“是贾雨村之事,其因薛家之事而丢官罢职。”

林如海道:“子玉先前以书信提及过,我倒未想到,他竟是那般人物。”

当初,贾雨村是黛玉的塾师,其上任金陵还是林如海写的举荐信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